时间:2021-10-28 10:42 大 中 小
在太原生活多年,对秋天的印象始终比较模糊。按照地理教科书的说法,北方四季分明,不应该有哪一季没特点。事实上我们这里春天一到河开雁来,大地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就连太阳都眯起了笑脸;夏季万事万物都散发着极高的热度,女孩子们裸露着青春逼人的小腿,放眼望去,整个街景亮晶晶明艳艳;冬天是个急性子,向来都是不管不顾不请自到,沉下一张肃杀的脸蛮横地抢占着秋的地盘。而秋天呢,最多可以算作一闪而过的行者,常常来不及触摸它感受它,正所谓“城里不知季节变换”,太原城秋天的痕迹实在是淡得不能再淡了。因此,许多诗词歌赋中对秋色的赞誉,我是半信半疑的。
此去代州,源于一位朋友的热情相邀,更源于朋友的一句话:“来代县吧,我带你们上赵杲观。一年中只有十几天可以体验到‘层林尽染’的景致。”语言是有杀伤力的,尤其是描绘美景的语言。克制不住被“层林尽染”蛊惑了的心,我开始积极张罗出行的事。两天后,当我们一行九人分乘三辆汽车行驶在北上的高速公路,我的心就像一只自由的小鸟,早已盘桓在雁门上空了。当主人张开热情怀抱迎接我们的时候,天色彻底放晴,大块的云朵轻盈地飘荡着。
我们从代县出发,驱车一路向南,沿柏油路走不到20公里就进入了山区。山路蜿蜒不平,路两边赭色巨石高高耸立,仿佛一群顽皮孩子堆砌而成的积木,随时会掉下来一两块的样子。轮胎与道路吱吱摩擦着,视线所及之处除了嶙峋的怪石,还会有零星小屋,但不见些许树木的影踪。是不是还要走很长的路?是不是观赏美景必须经过一段相对煎熬的过程?这样思忖着,汽车渐渐深入到山的腹地。在一大片开阔地前,被茂密植被簇拥着的天台山映入眼帘。很显然,这是一座以深山古刹为内核,融合人文景观与自然风貌为一体的森林公园。
在主人的引领下我们拾阶而上,一路说说笑笑步入山门。朋友介绍说,天台山是五台山脉的一支,海拔最低处不少于1000米,最高处约为1900米,整体山势挺拔壮丽。我们沿着石板铺就的小路缓缓上行,走起来并不觉得十分费力,或许是山涧两旁葱茏的树木与我们相伴,或许是抬首低眉间时常会有红叶轻轻拂面,或许是怡人秋色带来的好心情……不时停下来做一次深呼吸,不时摆好POSE拍一张照片。不知怎么竟然想起一位朋友的话来:“去南方爬山真没意思,那能算山吗,简直就是小土丘。”这话虽然偏颇,却道出了一个真实的命题:北方的山就像北方的汉子一样,不仅高大深厚,而且陪伴在他们身边的,还有女子一般柔媚的植被,无拘无束漫山遍野。
站在陡峭的山崖边远眺,只见整座山上覆盖着茂密的森林,大片树木随山就势,一层层一道道密密匝匝,或红或绿或褐或黄,油松、桦树、柏树、枫树、杨树混合而生,它们以不同的姿态毫不掩饰地展示着生命中最美的色彩,美得令人窒息。崖壁上一株株大树或横空飞跨,或展臂相迎,或直入云霄,或低伏于地,或攀岩挂壁,或倒立悬空,刺梅、山杏、黄栌、山桃等植被与之遥相呼应,构成一幅浑然天成的优美画卷。山中不时传来啁啾鸟鸣和叮咚的泉水声,仿佛一支交响乐团在大自然的怀抱中齐奏着奔放而热烈的乐曲。
登上天台山主峰,整个赵杲观的景色尽收眼底。据说,赵杲观之名源于春秋末期代国丞相赵杲。相传赵襄子灭代,赵杲护送代王姬妾逃至天台山石洞隐避。后人怀念赵杲,称这个道观为赵杲观。另一种说法是,秦二世时宦官赵高私藏在这里,因为赵高名声不佳,便改“高”为“杲”。近来又有人考证说,赵杲其实是隋炀帝的幼子赵王杲,曾与隋炀帝被突厥困在代州。我想,不管哪一个传说,事件中的主人公选这么一块宝地隐遁下来,必定是在很久以前的一个秋天,一个万山红遍,层林尽染的日子。
赵杲观前,一条黑狗当道,犹豫再三,不敢前行。这时,一位大婶笑呵呵地说:“不要怕,它从来不咬人,你只管往里走。”同来的朋友宽慰我:“你看它的眼神多和善,肯定不咬人。”我还是有些恐惧,拿出相机想远远拍下它。招待我们的代县朋友非常幽默,不无怜爱地叱责它:“转过头去,看镜头!”就这样,小狗带路,我们进得观来。迎面山壁上有一道很大的石缝,缝隙中有几个天然石洞,洞中雕塑着太上老君、关帝等塑像,五层楼的木质梁架镶嵌其外,造型工巧精美。真想攀到最高一层楼遥看山景啊!而可供攀登的,唯有一根铁锁。在底层黑乎乎的楼阁中犹豫再三,放弃了。来自天津的大婶是一位虔诚礼佛的居士,她鼓励我:“我每次来都要上一次楼,你肯定能爬上去,没问题!”鼓起勇气,再次进入第一层阁楼。在两位男士的后面,我咬紧牙关拽住铁链,一口气爬到了第二层。里面太黑了,什么都看不清,胆怯之意顿生。这时候即使是退下来,也是需要勇气和力气的。在下面远远看着朋友站在第五层上,真想问问他,那么高的地方看山看景,是不是会有更美妙的感觉。
天色渐晚,我们告别了两位居士,告别了依依不舍的小黑狗。回首再看,古朴的赵杲观染上了一层金黄的暮色,整个道观就像一尊高高在上的仙人塑像,与天相邻,与树相依,平添了几分威仪。真希望能与居士们一起住下来,细细感受这醉人的秋韵。
最美的秋天记忆,与一座山,一片林,一些人紧紧连在一起。(作者:赵襄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