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府网 山西省政府 忻州市政府

当前位置:首页 > 雁门之旅 > 畅游代县 > 正文

今日雁门关

 时间:2022-05-09 16:29       大    中    小     

   历史文化名城代县,雁门关是一个标志性的景点,不去雁门关,算不上到过代县。 

  在中国历史上,雁门关占据重要的位置。一部雁门关军事史,堪称半部华夏5000年重大国防军事篇;一条雁门关商埠路,承载着中原和塞外的和平发展史。“得雁门而得天下,失雁门而失中原”,古往今来,不仅仅在军事战争中是这样,在开放改革、商贸发展方面也是如此。

  雁门关是一个让当地人骄傲的名字。当一个出门在外的游子跟人们说起家乡时,如果告诉人们忻州市代县,很多人并不知道代县,甚至还有很多人连忻州在那儿也不知道,但当告诉他雁门关及杨家将所在地时,几乎所有的人都会顿然恍悟,好像立即明白了许多,它就是这样闻名遐迩。

  历史上的雁门关,从战国时期的赵武灵王起,历代都把此地看作战略要地。据记载:赵置雁门郡,此后多以雁门为郡、道、县建制戍守。雁门关之称,始自唐初。因北方突厥崛起,屡有内犯,唐驻军于雁门山,于制高点铁裹门设关城,戍卒防守。《唐书·地理志》描述这里“东西山岩峭拔,中有路,盘旋崎岖,绝顶置关,谓立西径关,亦曰雁门关。”后经五代十国、宋、辽、金、元约四百余载。元朝设千户所,关城被毁。明代吉安侯陆享于洪武七年(1374)自监民工筑新关于旧关东北十里处的要道。明清以后,关城虽屡有重建。但随着我国多民族统一国家疆域的逐步形成,内长城作为“内边”的作用已经失去,所属的雁门雄关也随之荒废。辛亥革命以后,雄关雁门除遭到军阀混战的破坏外,也受到了抗日烽火的洗礼。纵览雁门关兴衰的历史,自公元前4世纪至20世纪,发生在这里的战事有1700余次,据不完全的统计,规模较大的战争就有140多次,充分见证了兵家必争之地的重要与记忆。

  人们记忆最深处关于雁门关的故事,多是北宋著名将领杨业任代州刺史,多次打败辽军,由于战功显赫,被人称赞为“杨无敌”。 雍正三年(986),在雁门附近的战斗中,由于统帅潘美的指挥失误、临阵脱逃和挟嫌报复,使杨业陷入重困,最后士卒全部覆没,在朔州的陈家谷他自己身负重伤为辽兵所执,宁死不屈,终至绝食为国。后人为纪念他的战功和忠贞精神,在雁门关北口立了“杨将军祠”。 

  如果稍稍看下关于雁门关的历史就会惊奇在发现。在雁门关史上有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派遣大将蒙恬率兵三十万,从雁门出塞,“北击胡,悉收河南之地”(即河套地区),把匈奴赶到阴山以北,并且修筑了万里长城。汉高祖刘邦时期,匈奴曾南逾勾注,直驱晋阳(太原)。为此,公元前201年,刘邦亲率三十多万大军,抵达平城(山西大同),抗击匈奴。汉朝名将卫青、霍去病、李广等都曾驰骋在雁门古塞内外,多次大败匈奴,立下汗马功劳。“猿臂将军”李广在做代郡、雁门、云中太守时,先后与匈奴交战数十次,被匈奴称为“飞将军”。汉元帝时,有胆有识的王昭君就是从雁门关前簇后拥,浩浩荡荡,出塞和亲的。从此以后,这一带出现了“遥城晏闭,牛马布野,三世无犬吠之警,黎庶无干戈之役”的安定局面。唐代,雁门古塞“胡”汉相争,群雄逐鹿,战事连绵。唐初,年事已高的薛仁贵为代州都督,镇守雁门。唐末五代,契丹(辽国)崛起于北方,危及内地。后晋石敬瑭向辽国自称“儿皇帝”,割燕云十六州与契丹。从此,在山西北部,雁门山就成为了后晋和契丹的分界线,雁门关也成为了中原王朝和少数民族地方政权相对峙的前沿阵地。元明时期,雁门旧关废弃,新关又起,雁门战火渐趋平息。时至清末,八国联军侵入北京,辱国求存的慈禧太后等,狼狈出走。他们过居庸、宣化,经大同,又在雁门留下了逃跑的脚印……

  带着对雁门关历史的追寻,几年前,首次到雁门关时,仅在东门、西门、小北门三个门洞和靖边寺前的一对石狮,一副石旗杆,明镌李牧碑石一块,以及寺后的数株青松。

  2011年7月24日,天气预报忻州地区有中到大雨,但行程已定,朋友也如约而至,在代县城附近略加游览后,汽车直奔雁门关。到雁门关有两条路,一条是由代县出发,向北通过旅游线可直达前腰铺而上雁门关,另一条则是由关外的山阴旧广武出发,从山后上山。我们走的是前门。

  雁门关为什么叫雁门关呢?《山海经》记载:雁门山,古称勾注山。这里群峰挺拔、地势险要。自建雁门关后,更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它“外壮大同之藩卫,内固太原之锁钥,根抵三关,咽喉全晋”,被后人赞为“季唐砥柱 三京屏勋”。相传每年春来,南雁北飞,口衔芦叶,飞到雁门盘旋半晌,直到叶落方可过关。故有“雁门山者,雁飞出其间”的说法。按现在科学考证:雁门山群峰海拔1900米以上,周围群山峻岭环抱,只有过雁峰两旁有两道比较低矮的山峪。大雁不能从其他处飞过,只能从这里经过,雁门关正好坐落在这个山峪之上。据说,适当的季节到此,游客还可欣赏到雁阵过关的奇景。

  在前往雁门关的半道上,突然大雨倾盆而下,狂风四作,差点让我们产生了退缩的心,好在山路平整,经讨论一致认为先上山再说,又没走多远,很快风停雨驻,间还有太阳隐隐约约透出些光来。

  前腰铺现在建起了漂亮的仿巨石造型的门岗,刚刚执行新的门票价格,每人90元。较之前翻了一翻,新的门票价格到底有没有新的翻倍的内容在我们心里打起了问号。

  汽车继续往里行进,路边依山而建的一处建筑正在紧张的施工,从现在的建设规模看,标志着这里的旅游发展将进入一个全新的阶段。

  往前不远是检票口。厚重的仿古式建筑,给人以厚重的历史感,大门口两边各站一位身材魁武的古守门将士,两位将士各一手持矛一手持盾。仔细看铁将军的盾面是太阳能板,矛头是一盏灯,真佩服现在设计者们融现代与古典相结合的创新意识。大路的两边有多个商旅群雕像,在诉说着历史。可通汽车的大门口横摆着一个木制横栏。汽车停在山门外停下后,我们从检票口进入。

  一进大门别有洞天。不规则的青石路面,两边的店面挂满了具有古典风格彩色店幡,本色的泥土抹平的墙面,土色土香,古风古味,给人一种穿越时空的感觉,人似走进了几百年前的生活时代。刚刚雨后的街市上只有稀疏的几个行人,三三两两地散落在路上,恰好他们穿的不是古装,不然真让人怀疑是否我们穿越了时空,让时间倒退了几百年。

  走在这片富有特色的街市上,我们看到了不仅有特色的店面,还有石磨、轳辘古井,老推车,老轿子等在街市上随处可见。古玩店、瓷器店、小商铺应有尽有,甚至还有晋蒙会馆这样的商业会所。

  穿过这片街市依然是不规则的青石铺就的路面,一条通向关口的山道曲曲折折,依山而建的小桥下泉水潺潺流淌。远山近树,还有山里氤氤的雾气,给人一种山水画中行的感觉。

  小溪中,几只鸭子悠闲地觅食,给雾气蒙蒙的山野风光多了几份生气。曲曲折折的山路上,我们几个边走边拍,远远的就看见山顶的长城与垛口。刚走几步便气喘吁吁,好在这里的山水依然保持着大自然的馨香,可以任由我们自由地呼吸。

  几经曲折后,我们终于走上一个相对比较平坦的地方,一座从上至下,从里至外全由石雕而成的观音阁,四面敞口的亭阁里四个方向分别稳坐着四位神仙,汉白玉观音正对山下。

  从观音阁再往上,有一座小亭,叫壮士亭。从壮士亭走出,路边还有金庸先生所著的《天龙八部》中的萧峰跳崖处;盘古石、古道遗址、观景台等等,每一个地方都在讲述一串悠远的故事。

  走在那条古道遗址上,雁门关楼就在前面。古道遗址上放着几辆古老的马车,路上,原始的石板路上,深深的车辙告诉我们曾经的辉煌。想当年如何的车水马龙才压出如此深的印迹,留在雁门关记忆的深处。

  镇边祠就在关城脚下,石狮与石旗杆已经在这里驻立了几百年。进入祠院里,是个三重小院,分别供奉着杨家将、李牧等与雁门关密切相关的古代知名将士。

  关楼两侧的长城远远的延伸到了山颠,从两个山颠可以看到不同的风景。穿过关城天险门,后面还有一重叫地利门,之间有一块较大的地方叫古校场,是练兵习武的地方。在地利门是一个瓮城。城门上有一幅对联,相传由傅山先生所书“三关冲要无双地,九塞尊崇第一关”的对联。在雁门关有一块“分道碑”据说明清时期雁门关商贾云集,南来北往,经常发生“交通”堵塞。雁门总兵便设立分道碑,指引行进的车马人流分开上下路,这足以证明,上下行分路行的历史在中国历史上早有出现。

  关城北面,依然是街市,商铺云集,只是因为天气及游人的关系,街上依然显得比较空荡。我们一下从前至后,把整个关城南北走了一次。返回的路上,又下雨了,我们避进一家小店,主人主动搬出櫈子让我们座下,这个小店主要出售山磨等土特产,朴实的主人我们,随着这时旅游环境的改变,旅游的人们会越来越多,他们已为八月份即将召开的国际旅游节做好了准备。

  雁门关已不再是几年前的雁门关,旅游接待能力已大大加强。走进雁门关,我们不仅在感受着天朝良弼的镇守功绩,思考曾有多少忠魂英烈或孤鬼野灵,在前仆后继的拼杀中血流成河、尸骨成山,又有多少金戈铁马,气吞山河的传说故事,或英雄气短,或儿女情长的悲欢离合在这里曾经上演过。

  历史的雁门关已经淹没在历史的长河中,而今天的雁门关不仅再现了当年雄关古道的宏伟气势,以仆实厚重的面目在历史的遗址上重现当年的辉煌。走进历史的雁门关,人们领略的不仅领略了历史的雁门关,更在关注雄伟的长城建筑与雁门关美丽的风光。

  行走在雁门关古道上,我们完全可以放下厚重历史的负担,以轻松的脚步感受大自然的美丽与雄壮,吃几颗土鸡蛋,喝几口山泉水,感受青山绿水,感受大自然氧吧的新鲜与清醒。

(王晋东)
 
 
 
 
 
 
 
 
 
 
 
   
 
  
   
 
 
 

关闭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