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府网 山西省政府 忻州市政府

当前位置:首页 > 雁门之旅 > 畅游代县 > 正文

漫话管家巷

 时间:2021-11-23 09:50       大    中    小      来源:代县文化和旅游局

  管家巷是代州古城的一条古老巷子,位于鼓楼之西400米处,西临大井道魁星巷。街道中间较宽,约6—8米,两头狭窄,不足5米,南北长约350米。巷子南端与县城西大街相接成丁字型,北口与道背后街相连,也呈丁字型,三街自然呈工字型。

  我是土生土长的代州城管家巷人。小时候随祖父母几次搬迁,从南街口的靳家偏院依次迁往巷的北头,但没离过管家巷。从刚记事起,我就知道管家巷不是一个寻常的街道。这种不寻常主要显示在巷子里阔气的大门和宽阔的大院中。

  管家巷从南往北数总共二十多座大门,三四十处院落,大几十户人家。而明清遗留下来的大宅院有靳、刘、陈、朱、王、席、胡、段等八九处。这些宅院虽比不上坡子街上张之淦的张家大院,更比不上道后街的冯家宅院群,可张、冯两家大院已不复存在,而管家巷的上述宅院还基本完整。虽然也有翻新增盖的,但基本上保持原样。像靳、席、朱三家大院虽是土改时分给了别姓人家,不再是一姓之产,但人们仍习惯叫原主人姓氏院落,现在的院落房舍保存基本完好——大门上有县政府所挂的“历史建筑”牌匾为证。

  靳家大院位于管家巷南端巷口往东路北第二家。坐北朝南,临街六间门面房,中间开一大门,东三西二。进大门南北长条院,东西房各7间,上世纪四五十年代在此连同迎街门面房,开过“聚德泰”面铺。正面是过厅3间,南北开门窗,阴面出廊。就是说朝前看是正房,从后看是南房。过厅东西两旁有过道可通中院。穿过厅进中院。中院东西长南北窄,面积约80多平方米,石子铺院,石子一直往四铺向偏院至大门,有二门相隔。

  入中院,自然可见正北仪门一座。上书“淳厚”二字,木结构为主,仪门顶上仍是简板瓦覆盖,仪门里套有暖阁。

  插说几句,仪门在过去的大宅院里不为稀罕,都是建在两院之间,形态结构像衔上的牌楼,一般都是一间,带暖阁的仪门砖雕土地爷龛少有两三间的,大院之内可能有两三座仪门,如今保存完整的很少见了。仪门之西墙上镀有纯砖骐土地爷龛一座,高105厘米,阔65厘米,深36厘米,设计新颖,雕刻精细,规格品位实属上乘。也插说一句,过去百姓信神鬼更敬天地,家家户户除了在室内供奉财神、灶神、大仙、牌位,还要在室外门侧设天地爷牌位,上书“天地君亲师”,也在大门院里的墙上设土地爷龛。内请木刻土地爷坐像或站像,当然规格不同样式有异,也都常摆香炉。过年时也要给天地爷、土地爷龛贴上对联,不过对联几乎一样,不外乎是:“清茶敬天地,黄香表人心”“土地门前坐,保佑一家人”“五行土为主,八卦定言中”或是“五行土为主,八卦地居中”。讲究的书香人家及有权有财人家土地爷龛上的对联就稍有文学艺术性,就不大众化了,如:“赫赫威灵土地,洋洋镇宅神祗”“香烟瑞霭神头雪,春色祥开彩杖云”。不过大家都要上香敬纸,十分虔诚。穿过仪门是靳家青砖铺就的大院。大院呈正方形,正面主房是三大间,两边各有耳房三间,另成小院,有钻山门相隔。特殊的是在东小院紧靠小三间正房之东有绣楼一间,只可惜已被拆除,只剩空地,东西有大房各三间,小房一间,所有房舍全都是出廊瓦房。让人看了感觉是大院整齐,布局合理,房舍高大,工艺精巧,有气魄、有生气,不愧是大人家的豪宅。

  大院的西面即西房后墙外接连的便是靳家偏院。偏院南北长约40多米,东西宽约10多米,正面有单坡瓦房五间,靠西有碾房、猪圈、门房(现已改建)。西南临街建有砖璇大门一间。门眉上镶有砖刻“务本”二字,完全能够出入胶皮车、铁甲车等车辆。偏院的正南连同中院西南有平房五间。有门无窗,作为库房、作坊之用。靳家大院占地二亩多,房舍大小50间之多,配套设施诸如碾房、磨房、厕所、库房样样俱全。现如今前院、后院、主院、偏院住有十几户人家。至于如此大院豪宅建于何朝哪代,何年竣工?至今多少年?靳家后人也不知详情。这里只说如此“靳家大院”确实是明清民居之代表,值得保护。县政府既已于2014年12月挂牌定为“历史建筑”,就该以抢救的姿态对待,尽力尽早筹资实施保护。

  再介绍一处,即是地处管家巷中段路东席家大院。席家大院更负盛名。院落齐整、建筑雄伟,铺排合理,标准明清时代之民宅。西起管家巷,东至甜水井巷西端尽头,东西长足有七八十米。南北宽20米,迎街坐东迎西,大门两边配门房各一小间。进大门是大门院,迎门有正房山墙套照壁一面。往右拐进小门是砖墁前院。前院呈正方形,东西南北四面有房各二大间,且西房出廊,西房与南房交界处另设小院又建西房两间南房一间,且通大南房之后。东房是过厅,过厅南北是过道,可通中院,过道外首各有房5间。属库房、碾房、磨房。中院不大,过中院穿仪门往里走是后院,后院又分上下院,西低东高,交界处有花栏墙相隔。院内有出廊南房正房各三间,东房是出廊主房三大间。主房两旁又置小院各一处,小院里有小东房各两间。整体是东西为轴南北对称。茅厕何在?在前院南房之后院墙之内。入口在过厅与南房交界,南边过道之西端,很隐敝。主院的北边即主院正房的后墙外即是偏院,偏院迎管家巷开大门,与主院大门并列,能出进车辆。东西与主院同长,南北宽六至七米,内有住人正房5间,碾房3间,猪圈茅厕俱全,应该是席家的附属,俗称场院,或是下人们的住处。据说席家之前主人姓贾,此宅院建于何年何人出资所建无从考查,只知里院东房因年久难修而以拆产变卖。现存之屋是张宝玉于21世纪一十年代初重建。过厅之北配房拆而建,其它房舍仍保持原样。

  类似靳席两家大院之宅院,还有靳家北面的李家。房院不及靳家,可李家街门上曾悬有“贡元”匾额。可想当年主人是有功名的,可惜已不复存在。

  中段路西的陈家大院是格局同等相邻的两座大院,坐西迎东的街门上曾有“进士”牌匾,就是说同样有过辉煌。三进院。东起管家巷西至魁星阁巷。长约八十米。不过旧式建筑现存不多。

  朱家大院坐北迎南,三进院,格局同于席家大院。特别之处是大院之西、之北有菜园三亩多,20世纪七十年代已全部批了宅基地盖了房。

  巷之北端路西为王家大院,四进院、两仪门,房舍40余间。一进街门迎面的独立照壁高大雄伟。可惜已不存在。原样比照片中的段家照壁也高大。大门洞的石鼓高三尺有余(120厘米),鼓上有小石狮,厚22厘米,鼓基连贯门墩前后长122厘米,如此高大厚实雕工精细之石鼓,如此铺排之院落及照壁实属罕见,可见当年主人地位之高、家产之富。可惜如今主人子弟们分家另居,街门失修而破落,门洞内石鼓露天,多经风雨而失去了当年风彩,其中一只已破为二。 

  赵家大院、段家大院主人传说当年有白银元宝许多,就不再赘叙了 

  由上所述不难看出,管家巷确实不同常,她的先人们曾有过荣耀有过辉煌,为后人们奠定了基础,争得了荣誉荣光。 

  那时满以为是“关家巷”或“官家巷”引以自豪。直至上学识字后才知不是关老爷”之关,也不是当“官”之官,而是管理之管,因而大惑不解。不敢相信还有管的?管家巷是不是像赵家巷、冯家街一样是由姓管人家起名的?查词典也没到管姓。正因为我是管家巷生长之人,对巷有感情,对巷名又好奇,因而一直以来很想知道巷名的来龙去脉,可惜百思不得其解,屡屡拜访不得答案。连八九十岁的常住本巷之老者也无从回答,有的根本无从谈起,好像一无所知。是不讲还是失传不得而知。 

  那么到底是谁,何朝何代创立了如此辉煌呢?这就与我开头所追寻的问题联系起来了。2021年初,偶然机会听西北街村民鲁治国讲到了管家巷名称的由来,虽只是口头讲说,未有文字可考,但我相信,在没有其他证椐的情况下此种说法的可信度是高的。正合我意,听而欣喜,乐而记之。 

  鲁治国的父亲叫鲁栋,实属文化人,多才多艺,曾存书不少,其中有冯氏家族的资料及传说记载。可惜上世纪六十年代分次焚烧殆尽。不过他还记得有关管家巷由来的一段。正好解答了我的问题。事情是这样的:冯氏家族发达之后,在道背后街逐渐完善冯氏建筑群之时,冯氏各门便不断增设雇佣管家、账房、买办、护院、杂役等人员。所雇人员一多,不可能都住在冯宅内,就得另寻住处,而现在的管家巷(当时称什么巷,不肯定。暂称无名巷吧)正好距离冯家大宅最近,冯家主人们便纷纷先后安排管家等一类下人入住无名巷,当然这些入住人员中数管家位高权重,这样时日一久,几代下来,冯家上下人及管家账房等下人就习惯地叫无名巷为管家巷了。 

  其实但凡能被冯氏家族相中且雇佣之人绝非等闲之辈,尤其是管家账房一级之人那更是能人中之能人,所以入住管家巷里的下人,实际上骨子里不同凡响,下人们的祖辈有了冯家靠山,下人们的后人腰杆硬了,学业事业就更胜一畴了。大概正因为此,才有了管家巷后来的辉煌并延续至今,让今人赞叹不已。 

  我总以为管家巷之名的由来及辉煌确欠详细得力证椐。比如从什么时候起名的?以冯家世系算是第几世?管家巷之前有巷名么?管家们的后人们究竞何等辉煌?路东李家“贡元”路西王家的大石鼓有何说道等等,都该进一步探索为好。(作者李光明 红旗中学退休教师

关闭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