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府网 山西省政府 忻州市政府

当前位置:首页 > 雁门之旅 > 畅游代县 > 正文

万里长城第一楼——代州鼓楼

 时间:2021-05-07 10:09       大    中    小     

    古时,长城内外流传着这样一句顺口溜:“代州鼓楼,应县塔,正定府的大菩萨。”在626年的历史延续过程中,代州鼓楼成为代县的象征。著名文物专家罗哲文上斯楼感叹曰:华北第一楼,万里长城第一楼!

    代州鼓楼亦谯楼,雅号边靖楼,她是万里长城(要塞雁门关)上的一座重要指挥中心楼,是座用兵楼。站在边靖楼上可直接看到雁门关上发出的各种信号,雁门关也可迅速收到指挥中心发出的各种指令。如果没有边靖楼,雁门关就是飘入战争大海中的一叶孤舟,远离指挥部的孤勇。

  鼓楼是代州古城城中心中的“中心”。代州古城是边陲重镇,雁门关是边陲重镇的门户。代州鼓楼是调兵、用兵、指挥战争的中心,所以古建筑家们把她的自然地理位置也放在古城中心。以她为中心,筑了长城九里十步,宽顶上可走兵车的砖包城墙。城墙上面均匀地分布着13座二层结构敌楼。城墙东、西、南、北四个方向筑有四座瓮城。雁门关上青烟袅袅,鼓楼上风铃画戟,城墙上兵车穿行。这就是古代州城的威风。指挥官站在鼓楼顶,确有头顶雁门关,脚踏台山,腰系滹沱河的威严感。

  代州鼓楼这个前敌指挥楼诞生于烽火连天的大明初。朱元璋定都北京,被撵出关外的元朝统治者怀着“光复中原”的仇恨心理,时常进攻雁门关,试图撕开代州这个口子,然后问鼎中原。在明洪武初期,古州代县战争频仍,烽火连天,生灵涂炭。为了靖边安国,朝廷命大兴边事。边城修筑城墙,雁门关大兴工事,代州鼓楼应运而生,时为洪武七年(1374)。

  代州鼓楼作为前敌指挥楼,被设计者和建设者筑成一个钢铁堡垒。鼓楼由两部分组成,砖砌券洞基座和木结构三层楼身。基座底长43.3米、宽33.3米、高13.3米。楼身四檐三层,歇山顶,底层筑围廊,二层设勾栏,三层勾栏下加平座。面阔7间,进深5间,斗拱规整,楼顶挑角高翘。在楼上可藏兵一千余人,架炮百余尊。经历了近百年的太平,鼓楼有所失落,于成化七年遭大火焚毁。成化十二年重建代州鼓楼。

   代州鼓楼为挽救大明覆灭也作了巨大的抗争。那时李自成义军从潼关出发一路所向披靡,然而打到代州和鼓楼下,却久攻不克,双方激战了七天七夜,而代州鼓楼却岿然不动。情急之下,李自成绕开代州城先攻宁武关,夺关后才返回攻代州。守代州城的总兵为周遇吉,他立下了与代州城共存亡的誓言。周总兵在弹尽粮绝时命妻妾儿女7人闭室火焚,然后拔刀自刎,这个结果似乎成了崇祯皇帝的先兆,场面震撼人心,但终究挡不住历史潮流。

  大清朝建立后,代州鼓楼因民族之争熄宁,它又旁落一边。然而,她却目睹了割地赔款的屈辱和慈禧、光绪被八国联军撵出京城西逃时的狼狈;还有英国人底松牧师把教堂堂而皇之地盖在它的西基座侧;洋布、洋灯、洋油(煤油)、洋糖,又纷纷涌在鼓楼下;红灯照、义和团的烽火又从鼓楼下点燃,燃遍雁门关内外……

     代州鼓楼在这626年历史中成了一座若大的历史舞台,历史人物在这里眺望历史潮头,投身大潮,并闪出历史的亮点。孙传庭、翁万达、李自成、刘迁、郎坊、陆享、周遇吉、光绪、慈禧……,这些历史人物在代州的活动均留在史书上。代州鼓楼确是无声诗,立体的画。甚至柱头上的一绽裂逢,砖头上的一个秃角都能和人们的心灵沟通。就在雁门关发的1700余次大小战争,鼓楼都曾见过,难怪雁平兵备道汤豫诚将这种历史感悟题巨匾(长宽:8米×3米)悬于楼正面“声闻四达”。  

  代州鼓楼是进入历史隧道的一个切入点,同时又是瞻望未来的一个制高点。登斯楼放眼雁门大地,了望鹰击长空,使人豪情顿生,雄心勃勃。回顾历史,辉煌灿烂,从心底涌出一层层历史波澜。看看现实,抓住契机,见贤思齐;想想未来,壮志满怀。正因为代州鼓楼有这种文化氛围,才不知哪位先哲在山门上悬了一匾“共登青云”,导引你进入一个厚重的历史文化环境,做一番寻觅、做一番追求。 

  代州鼓楼究竟是座什么楼呢?她是一座难以说清、又难以描述的楼。大概古人也未参透代州鼓楼所含的文化奥妙、历史真谛,故而道光时知州陈鼎雯题匾,将代州鼓楼称为“雁门第一楼”。

关闭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