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府网 山西省政府 忻州市政府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代县 > 民风民俗 > 正文

我和布艺

 时间:2022-02-15 16:10       大    中    小      来源:代县文旅局

  布艺,布上的艺术,是中国民间工艺中的一朵瑰丽的奇葩。它是以布、绸、缎等为主要原料,以民间百姓对美好生活向往的内容为题材,用变形、夸张的手法,同时融合吸收民间美术中多种品类的制作工艺,通过剪、缝、绣、贴、扎、缠、镶等技法来制作的一种布质工艺品。布艺作品造型多样,技法复杂,色彩缤纷,轻巧耐磨,应用广泛,呈现朴拙实用又有艺术格调的民俗风情。可以说,自从人类学会了织布,布艺就已经诞生。经过漫长岁月的发展和历朝历代人的不懈努力,明清达到了艺术顶峰,民国尚能延续,之后渐趋式微,改革开放后出现回潮之象,21世纪蓬勃发展起来。

  也许是家庭环境的熏陶,也许是时代艺术大潮的推动,也许是遗传基因的缘故,使我成为一名颇有成就的布艺传承者。

  我的太姥杨花花,出生于清朝晚期。听我姥娘讲,她聪明伶俐眼尖手快,是一个精明干练的女红好手。我的姥姥曹犬女,六七岁就开始跟其母亲学“女红”,到了二三十岁的时候,已是闻名乡里的巧媳妇。崞县有一财主,老来得子,欣慰异常,决定在儿子百岁的时候大摆宴席以示庆贺,听说曹犬女针线了得,特意派人用大马车请到家里,整整做了三个月的针线活。百岁那天,小孩穿戴整齐受到大家的夸奖祝福,当人们看到精美绝伦的花衣、花帽、花鞋、花肚兜、花围嘴时,更是交口称赞。看到家里的花褥、花被、虎枕、墙上挂着的十二生肖、挎包、荷包等更是啧啧称奇,自此,母女俩大名不径而走,成了人们津津乐道和热情接送“女红贵宾”。我的老娘叫徐金金,继承母业,以善做嫁妆闻名乡里,一生也是忙忙碌碌,不知为人们做了多少针线活。现在我还保存着她老人家做的一件婚裙,上有凤穿牡丹图样,活灵活现栩栩如生,不愧为一件艺术珍品。

  母亲王二女,精刺绣,善面塑,会做衣,飞铰冒画,三村五里有名的“爽利”之人。母亲没有文化却心灵手巧,多复杂的花样,多难的图案,只要看几眼就能很快做出来,所以在村里不论是红白喜事,还是逢年过节,母亲不是蒸就是捏,不是描就是画,不是铰就是绣,东奔西走,忙的不亦乐乎,婆婆张婵婵也是有口皆碑的好针线。

  耳濡目染,循循善诱,从小到大孜孜以求,辛勤耕耘,尔来四五十年矣,我现在成为一名巾帼建功标兵,非遗传承人。尤其退休后我主攻布艺、刺绣、网花、串珠等十几年,我成大型作品30多幅,培训学员6000多人,编写教材三种,在省级报刊发表论文,已研发出3O多个大类、5000多个图样、2000余件作品。作品“婴儿套装”、“飞鸟戏生肖围嘴”分别获得中国第十五届“百花奖”、全国第51届“金凤凰奖”,“十二生肖帽”获得2014年首届“三晋巧姐”称号、手工艺品大赛银奖、雁门八景获得最佳技艺奖。2017年被北京挑选出40件作品在恭王府联展一个月。被授予“晋绣十姐妹”称号,刺绣品“好运来”被山西黄河美术馆收藏,“三寸金莲”被省工美收藏。2019年获第十五届中国际博览会“十全十美”银奖。2020年山西省第二届“人人持证 技能社会”大赛获一等奖。

  回顾自己走过的艺术之路,成就不大辛苦颇多,经验不足,体会深刻。

  为了提高艺术水平,我首先加强学习。向身边亲近的人学习,母亲、婆婆、婶子、大娘言传身教自不必说,只要听说哪个长辈有一技之长,我便聆听教诲直到听清弄懂会做为止。走出去学,上北京、下苏州、住太原、飞甘肃、到成都,四面八方,都曾留下我求学的足迹。向书本学,有关布艺的书籍我都购买研读。苏、粤、蜀、湘四大名绣,我都涉猎。向同行学,交流切磋,取长补短,不耻下问,共同提高。向大自然学,在网上学,广收博采、不断充实。

  第二是勤于探索,勇于实践。小时候不懂事,跟上大人瞎“害”,大了点便在“豆球”上、书包上绣个字或一朵花,即使在考上大学和工作后,也忙里偷闲,只要一有空便飞针走线,把“女红”当做调剂生活的最佳佐料。说不如看,看不如做,只要是好的东西,我就做起来,不对再改,改了再做,反反复复,不厌其烦。

  第三,深钻细研,精益求精。古人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的确是至理名言,只有学习和思考相结合,与积极行动即善学、深思、勤动一体,方能玉汝于成,不断提升。曾几何时,我想做“三寸金莲”,却苦于无实物参照仿制,后到乔家大院游览,800元觅的一只,拆了看,看了做,反反复复数次,才掌握了它的尺寸、工序、做法,最后买旧布料,仿旧图案,用旧办法做出数对“三寸金莲”,几可乱真,观赏者皆以为是保存的旧货,成为布艺界的瑰丽奇葩,成为“以鞋避邪,步步高升”的收藏珍品。而过去司空见惯的“荷包”绣边,现在几乎成为“绝技”,也是通过我绞尽脑汁的琢磨,废寝忘食的精工细作,掌握了它的要领,成为我布艺的“看家”本领中的一项。

  爱是行动的方向,爱是前进的动力,爱是成功的关键,因为你的爱好,别人觉得麻烦,你却不厌其烦,别人觉得辛苦,你却不辞劳苦,别人觉得没意思,你却乐在其中。正因为爱好加上天赋,所以才成就了各行各业人才辈出,群星灿烂,正是因为有爱好,人们才能乘风破浪,驶向胜利的彼岸。

  我是第五代传人,传承发扬光大布艺是我的历史使命,要说和前辈比功夫高低也不敢相提并论,社会在发展,人类在进步,有些方面还是比他们有不同之处的。

  在材料上,现在品种多,质量好,色调光彩亮丽,作品更加漂亮了。在技艺上,融会贯通,针法更加复杂多变。

  图案上分门别类,丰富多彩,越发生动活泼。在形式上,先进了,更美了,加上框、塑料包装,以及一些组合形式的运用。

  有发展创新,尤其是以前未有的铁丝与网布为材料做的网花,花草树木、飞禽走兽,都能做到五彩纷呈,栩栩如生,深受人们的喜爱。布老虎做成了雁门虎系列,在原有红、黄、黑、白虎的基础上,又增添了五彩斑斓虎、五福虎,造型也更加独岀心裁,风格多样。赋予更加丰富吉祥的文化内涵,如十二生肖帽,名为“灵鼠夺魁”帽,“牛气冲天”帽,“神犬忠勇”帽等。“三寸金莲”不再是束缚妇女的小鞋,而是“以鞋避邪,步步登高”的收藏珍品了。 

  做工形式变化了。过去多为时逢八节,人们提前请过去干活儿,主要是“卖艺”,现在常年在家干活儿,靠的是展销、订单网购和上门买卖,收益比过去多了,也省心省事儿了。 

  过去一般情况下是单枪匹马,忙的时候母女、姐妹团结协作,顶多再用几个打下手的。现在是组织众人一条龙制作,规模生产。过去的东西重在实用,其次才是观赏,现在实用次之,更偏重于欣赏。过去技不传人,生怕“教会徒弟、饿死师傅”。现在却集体培训,传技授业发扬光大,成为人们脱贫致富,生活上档次的一门普通技艺了。(市级代表性传承人   汪翀娥) 

关闭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