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府网 山西省政府 忻州市政府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代县 > 民风民俗 > 正文

腊月腊八粥

 时间:2020-06-15 10:44       大    中    小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转眼进入腊月。也是一年中最冷的日子,腊月要过腊八俗话说得好,“腊七腊八,冻掉下巴”。童年里的所有节日都是那么自由而欢乐,随着时间的推移,留下许多美好的回忆,只能时时萦绕在我的脑海里。         

  小时候,每到腊八这天,常会听到老辈们说起腊八节的一个传说,和明太祖朱元璋有关系。据说,朱元璋小时候家里很穷,为了度日,便给一家财主放牛。有一天放牛归来时牵牛走过一座独木桥,牛一滑跌下了桥,将腿摔断了。老财主气急败坏,便把朱元璋关进一间房子里不给饭吃。朱元璋饿得够呛,忽然发现屋里有一鼠洞,扒开一看,原来是老鼠的一个粮仓,里面有米、有豆,还有红枣。他把这些东西合在一起煮了一锅粥,吃起来香甜可口。后来朱元璋当了皇帝,又想起了这件事儿,便叫御厨熬了一锅各种粮豆混在一起的粥。吃的这一天正好是腊月初八,因此就叫腊八粥。   

  想起童年,在腊七的晚上,母亲就要把熬粥的这些名为“腊八米”的杂粮,小米、黄米、红小豆、花生、绿豆、豇豆、红枣、等收拾好。用水洗净,放进铁锅浸着,天还没亮,母亲就会早早起床,忙碌着做起粥来。那时冬日熬粥,用那种大铁锅,一边拉着风箱,一边往锅底添加柴禾,或者是去掉颗粒的玉米棒子。刚开始用十足的猛火,烧开锅后,用文火慢慢熬。 熬粥,就是一个缓慢的过程,一个升华的过程。不能着急,也不要心急。风箱一推一拉,火苗欢快地舔着锅底。外面寒风肆虐,小小的厨房内温暖如春。在这一刻,忘记了自己,忘记了整个世界。风箱不徐不疾的节奏,仿佛亘古不变;厨房内热气升腾之中粥的香味,从历史的深处飘逸而来。正如禅宗所说,担水砍柴,无非妙道,烧火做饭,亦可参禅。   

  冬日乡村早晨熬腊八粥,遇到风定的时刻,家家户户的烟筒里,炊烟袅袅升起,是柴草羽化的仙气,是村庄安静的韵律和呼吸。不管是外出的游子返乡,还是在庄稼地里劳作的村民,只要看到炊烟升起,就安心了,那是家的象征。炊烟带着人间烟火的气息,和孩子降生的哭声一样,是世界上最美好的画面与声音。清冷寂静的早晨,熬粥腊八粥的炊烟中,隐约可见千年而来农耕文化的色与香。我们兄弟姊妹也惦记着吃粥,早早起来,瞅着锅里翻滚飘香的腊八粥。那八种东西,几多色彩,在文火煮熬下更是诱人。闻到粥的香味,我就馋得直流口水,等不急粥凉,就狼吞虎咽地喝了起来,母亲这时急着喊:“慢点,小心烫嘴”。闻着那满屋的腊八粥独特的温暖气息,此时的感觉是无以言表的……   

  请读者仔细端详“粥”字,有米,两个弓字,是啥意思?粥的原字是“鬻”,下面是熬粥的器皿,上面有“米”。两个弓字,其实是两道从锅底升腾的热气,十分形象。古人认为吃粥可以延年益寿,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上说:粥能“益气、生津、养脾胃、治虚寒”。张耒的《粥记》中也说:“每日起,食粥一大碗,空腹胃虚,谷气便作,所补不细,又极柔腻,与肠胃相得,最为饮食之妙诀”。在“腊七腊八出门冻煞”的寒冬腊月时,喝碗热气腾腾的腊八粥,仔细品尝不同味道的干果、杂豆,既是暖意盈怀消寒的佳品,又可增进食欲,滋补身体    

  当今在日趋文明的生活里,在饮食文化的多样繁复中,“腊八粥”这种传统的饮食依然有着它独特的内涵与文化,至少它对于我总有一种亲切而温暖的感觉,我想这种感觉会一直印在我的记忆中,而这种印记也不单单只是一碗粥。   

关闭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