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9-02 17:40 大 中 小
萨都刺(约1272-1355年),字天赐,号直斋,回族人,一说蒙古族人。因祖父思兰不花、父阿鲁赤,于元世祖、元英宗时累有功勋,而留镇云、代,遂世居雁门(今山西代县)。
皇庆二年(1313年)恢复科举。泰定四年(1327年)为其父守制后应试,中三甲进士及第。先后任京口(镇江)录事司达鲁花赤,江南行御史台考掾,燕南河北道肃政廉访照磨,闽海福建道肃政廉访司知事,翰林国史院应奉文字,江浙行省郎中,江南行御史台侍御史,淮西江北道廉访司经历等职。任职期间,秉公执法,勤政爱民,廉声能绩,父老称道。萨都刺至正十五年(1355年)病卒。
萨都刺一生作诗甚多,“诗才清丽,名冠一时”,雄踞元代诗坛。他对祖国的锦绣河山寄予无限深情,创作了许多江南美景、塞上风的写景诗,诗中有画,寓情于景。更可贵的是,他勇于写出民间疾苦,揭露社会黑暗。《鬻女谣》《大同驿》《早发黄河即事》等许多诗篇,皆以所见所闻的大量事实反映黎民之苦,以辛辣的笔调嘲讽各级官吏乃至公侯,寄以忧国忧民的情感。
萨都刺生前把多年的诗作自辑为《雁门集》,请礼部尚书干文传作序,以多种刻本传世,成为我国文学宝库中的瑰宝。其族孙萨龙光于嘉庆年间的刻本较为详备,共收诗798首(参见《新元史》本传·《雁门集》干文传序)。
他自幼刻苦学习汉族文化,擅长书法,年轻时已负诗名,但因元初的三十年废除科举,无法步入仕途。后家道中衰,处于“家无田,囊无储”,“家口相煎百家忧集”的窘境,不得不为生计奔波。大德六年(1302年)奔走吴楚等地经商,因不谙此道,生意折本。大德十年(1306年)弃商归家,遍结诗友,创作技巧日益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