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府网 山西省政府 忻州市政府

当前位置:首页 > 互动交流 > 意见征集 > 正文

锻造雁门之魂 ——“雁门精神”诞生侧记

 时间:2015-04-15 09:25       大    中    小     

一个国家的强盛,离不开精神的支撑,一个城市的进步,同样离不开精神的引领。
如果说,以“24字”基本内容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了我们国家的精气神,那么,“雁门精神”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代县——这座拥有21万人口的小城的生动注解。
代县,位于三晋大地中北部,早在新石器时代,就有古人类居住,拥有八千年的人类文明发展史。这里,曾上演过“商埠经济多门路,财源如水流代州”的繁华,也经历过上千次大小战役和兵燹的洗礼,在历史上曾称“雁门郡”和“代州”,今叫代县,是全国101座历史文化名城之一。
时光的年轮,铭刻着一座城市的记忆。在叩问历史的过程中,承载着文化的诸多留存,正穿过岁月的烟尘步步走来。面对代县厚重的历史,我们有必要步履艰辛地去追问,是什么样的精神,在这片土地上代代传承,成为人们潜移默化的价值取向和主动自觉的行为遵循,是什么样的精神,让这座北方小城在时代变迁中始终焕发着独特魅力?在华夏儿女同向“中国梦”奋发迈进之时,在全省上下共谋转型发展之机,关于城市精神的追问显得正合时宜。2012年3月,代县正式启动了“雁门精神”征集提炼活动。在历经10个月的表述语征集、六次召开评委会审定、两次媒体公示、两轮大范围征求意见建议之后,2014年7月11日,“雁门精神”表述语“崇文、明理、包容、进取”正式向社会公布。
这项活动历时两年之久,共收到来自全国13个省市的224条投稿,这八个字凝聚了无数人的心血和汗水。评委会成员用“千呼万唤始出来,千锤百炼终成正果”形容其产生过程来之不易。
2012年3月,县级媒体《今日雁门》报和代县电视台公布雁门精神表述语征集启事,以县委宣传部主要领导任组长的雁门精神征集提炼活动领导小组成立,由全县文化艺术领域和社科理论研究领域的9名专家组成的专家评委会成立。启事公布之后,来自全国13个省市的征稿信件和电子邮件从四面八方投寄到县委宣传部办公室,10个月的征集期内,共收到社会各界寄来的表述语224条。
城市精神是一座城市的历史传统、文化底蕴、发展特征、时代风貌和价值追求的总概括,是当地群众认同的精神标识及共同追求。任何简单的、跟风式的城市精神的提炼都是不负责任的态度。为了保证提炼活动的严谨、科学、准确,活动领导小组和评委会经过再三讨论,为雁门精神提炼过程指明方向,并明确提出:“雁门精神”要体现以下三个方面的要素:一是以优秀雁门文化为底蕴,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尊重历史,弘扬传统,具有厚重的历史文化积淀。二是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灵魂。 “雁门精神”要牢牢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一兴国之魂,内容积极向上,体现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方向。三是以凝聚推动社会进步的正能量为目标。 “雁门精神”在践行过程中要具有弘扬社会正气、引导正确导向、激励人心、鼓舞斗志的作用,对推动社会进步凝聚永续的精神动力。 
确定了原则,提炼活动就有章可循。为了确保雁门精神征集提炼活动不陷入文山会海之中,截稿后,即聘请专家对224条来稿进行了初步筛选,共筛选出13条雁门精神表述语提交评委会审议。2013年4月17日和4月24日,经评委会两次初评,从13条表述语中筛选出6条,确定为入围表述语。2013年7月16日,第三次评委会召开。专家组成员以入围的六条表述语为基础,结合代县的历史变革、发展现状,旁征博引,引经据典,集众人之智,糅合提炼出五条雁门精神表述语,每条都有具体解释,并有据可考。
随着雁门精神表述语提炼活动的深入,在评委们一次次思想智慧火花的碰撞中,代县人民身上具有的特性已逐渐显现出来。“文蕴深厚”、“明理诚信”、“沉稳厚道”、“精忠报国”、“忠武爱国”、“德孝为先”、“崇文重礼”、“勤劳节俭”、“重义轻利”、“不甘落后”等具有鲜明地域特征的词汇被一次次提及。第四次评委会的召开对于雁门精神的最终产生具有决定性的作用。评委们对提炼原则提出补充意见:即在提炼中既要注重突出特色、舍弃一般,突出文化、淡化政治,结合现实、不放弃历史,只说优点、不说缺点;同时兼顾历史与现实、局部与整体、个性与共性相统一。
“包容”是最先被确定下来的词汇。雁门关被誉为“中原与漠北民族融合、民族和平之都”,是历史上中原农耕文化和草原游牧部落文化彼此接触、碰撞的连接点,包容精神的形成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由于雁门关独特的地理位置,位于雁门关下的代州古城,便成了中原与漠北频繁往来之地。这里既见证了刀光剑影血雨腥风,也见证了中原与漠北的“南北通衢”、“茶马古道”。早在春秋战国时期,猃狁、匈奴等少数民族,不惜长途跋涉、翻山越岭,通过雁门关进入内地,与汉族通婚通商结盟,促进了民族共同繁荣与进步。在魏晋南北朝时期,鲜卑、羯、氐、羌等少数民族,穿行高山险隘经雁门关,实现与内地的交往,既带来草原的气息,也尽享了中原先进文化。唐宋元明清时期,突厥、沙陀、契丹、蒙古、瓦剌、满族等少数民族,在此地互通

关闭本页